隨著我國大氣污染加劇,VOCs治理迫在眉睫。而國家“大氣十條”和新大氣法的貫徹實施,VOCs治理與監測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。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技術是當前VOCs治理方式..
隨著我國大氣污染加劇,VOCs治理迫在眉睫。而國家“大氣十條”和新大氣法的貫徹實施,VOCs治理與監測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。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技術是當前VOCs治理方式中最令人期待的技術之一。
在霧霾成為中國人民的“老朋友”之前,揮發性有機污染物——VOCs只是專業人士才懂的冷僻詞。而現在,空氣污染、家庭裝修、車間生產……幾乎人人都在關注VOCs的危害。
面對壓力與機遇并存,市場呼喚新的技術。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就是其中之一,它是一款能把VOCs“吹”成水和二氧化碳的VOCs治理技術,當前VOCs治理方式中最令人期待的技術之一。
VOCs非治不可
VOCs,是指烴類化合物、苯系物等揮發性有機污染物。通常具有較強刺激性和毒性,部分具“致畸、致癌、致病”性。VOCs不但會生成臭氧,也是PM2.5的淵源之一。其污染具擴散速度快、影響范圍廣、難以集中收集處理等特點。
近兩年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,各種政策法規以及標準的發布,環保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。作為環保的重要一部分,VOCs治理備受關注。從國家到地方,各級政府積極發文推動VOCs治理市場的發展,VOCs治理迎來“政策暖”風。
被稱為史上最嚴的《大氣污染防治法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,其中明確規定生產、進口、銷售和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原材料和產品的,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應當符合質量標準或者要求。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也將VOCs納入總量控制目標。隨著排污費收費政策和補貼政策逐漸落地,VOCs治理將逐步放開。
據相關數據顯示,我國VOCs的絕對排放量要比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粉塵的排放量都高,每年超過2000萬噸。VOCs的治理,對大氣環境來說至關重要。
既有方法不好使
據了解,當前VOCS的末端處理技術包含兩類,第一類是非破壞性方法,即采用物理方法將VOCs回收;第二類是通過生化反應將VOCs氧化分解為無毒或低毒物質的破壞性方法。
具體方法上,前者包括冷凝法、吸附法、吸收法和燃燒法。后者有生物法、膜技術、光催化降解和等離子技術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表示,這些現有方法,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。尤其是對于大風量、中低濃度VOCs,采用提純分離方式,由于量大、污染物組分復雜,采用變壓或變溫吸附方法都需更多能耗。從能源、經濟角度看,此類治理技術都不具可行性。
另外,大部分工業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含量,遠超出空燃比(指混合氣中空氣與燃料間的質量比例。一般用每克燃料燃燒時所消耗的空氣克數來表示)范圍,直接用熱力燃燒辦法處理也行不通。
“多種回收、銷毀技術的組合發展,將是VOCs治理技術的發展潮流。”劉文清說。
技術潮流趨向組合
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技術,正是回收和銷毀技術的組合。
該技術由兩大主要部分所組成,即疏水性沸石轉輪串連蓄熱式焚化爐。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沸石分子篩所具備的高吸附性能,對有機廢氣進行吸附濃縮,再由RTO設備凈化處理濃縮后的有機廢氣。
據青島華世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郅立鵬介紹,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的原理,是對“大風量、低濃度”的工業廢氣進行吸附濃縮處理。沸石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,其密封系統分處理和再生兩部分,轉輪緩慢旋轉使吸附過程完整連續。
整個治理過程,由三個環節于同一時間,同時完成:
首先,當VOCs廢氣通過處理區時,其中的廢氣成分被轉輪中的吸附劑所吸附,氣體本身則被凈化而排空。
隨著吸附物的累積,轉輪會逐漸趨向吸附飽和,吸附能力下降。這時在再生區,高溫空氣會穿過吸附飽和的轉輪,令被吸附的成分脫離吸附劑并將其帶走,從而恢復了轉輪的吸附能力。
最后,攜帶脫附的廢氣成分的高溫氣體,將進入專門的氧化裝置進行氧化處理。最終產物,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。
“吸附轉輪在整個過程中持續不斷自轉,以保證工藝操作的連續性,確保吸附和再生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。”郅立鵬說。
百億市場靜待“轉”起
中華環保聯合會秘書長張永紅表示,預計VOCs治理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,而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預計將有上百億的市場需求。
有權威機構估算,假設VOCs氣體密度均為0.8g/L,VOCs在工業園區的潛在治理市場空間,至少將達到400—600億元。其中,石油煉制行業所占市場空間最大,近200億元、機械設備制造和印刷市場空間也達到100億元。截至2015年,VOCs治理市場的已發生空間約為50億元,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業以及印刷行業。到2020年,剩余市場空間約為500億元,具有相當大的增長潛力。
相對于傳統技術,“分子篩吸附濃縮轉輪”更加安全可靠,投資小低能耗,整個設備的穩定性好,經久耐用。目前,以青島華世潔為龍頭的分子篩治理產品,已經在多個大型項目上得到應用,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國產產品的吸附率正逐漸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,成本也在進一步降低,推動了國內行業技術上一新臺階。
本文出處:http://www.xjzdjx.com/News/newshow2739.html